编辑部邮箱:编辑部投稿邮箱:jyjxgflt@163.com
编辑部微信:gfltzzs
编辑部QQ:3898872804
《教育教学高峰论坛》杂志社编辑部
贾汉忠、赵俊霞、刘丽斌、段国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咸阳,712100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大学生、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论坛
A probe into the Mod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a Hanzhong, Zhao Junxia, Liu Libin, Duan Guoxiu
Xianyang, Shaanxi,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712100
Absrt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alent training are gradually rising, and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can no longer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mak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ke great improvements in talent training, and it is necessary to train compound talents with excell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trong adaptability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teaching reform, talent training.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目前国内主要是有以下几种类型:(1)以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2)搭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依托就业指导课;(3)创办创业孵化基地;(4)成立专门组织机构推动创新创业发展。本文作者通过自身经历重点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及校企联合培养对学生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
校企联合培养是学校与企业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与环境培养人才、开展科研, 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共赢的重要举措。校企联合培养一方面能发挥学生特长,为企业解决一些难以顾及但能维护企业形象的细节问题,降低企业成本,如:展板设计、文案美工、新媒体运营等等方面;另一方面企业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平台,让学生更深刻体会社会需求、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教学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适应能力不足。一些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性或演示性实验为主,学生自主进行设计、实践的机会不多。因此,学生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而在本科阶段检验学生实践能力及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及创业实践能力的拓展。
目前,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处于自我探索阶段, [16]大部分高校主要是通过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授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们创新创业的热情,但与国外创业教育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1)高校教师学历门槛较高,大部分教授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学历高但是缺乏创业经历,所传授知识大多是从课本上直接搬弄的,自然难以感染学生,无法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目前国内创业教育主要以课程为主,教学模式也十分单调,而且与各专业学科发展融合较差,课程本身深度有限,缺乏教学实践。学生完成一系列课程后收获不大,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机会。
(1)国内高校政策主要倾向学生忽略老师,导致老师参与比赛积极性不高,但双创比赛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老师的科学引导,因此,要不断地调动高校老师参与进来,特别是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将极大地鼓舞学生参赛热情,不仅保障了各个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发展,还能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比赛中。
(2)如今各院各校评优评先都会增大创新创业指标比重,但院校主要领导人思想上还未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所制定的关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和保障措施等政策仅停留在纸面上,尚未真正实施。
高校需要从老师和学生双方角度制定扶持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师生权益,从而激发师生共创的热情,争取形成学生热爱创新创业,积极参与,老师乐于帮扶的盛况。
(1)受传统家庭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子都希望大学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者高收入的工作,对创新创业存在质疑;与此同时,创业需要创业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承担巨大风险,这都导致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项目避而远之。因此,高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大学生敢于创业,勇于创业,一是制定切实保障创业者学生在校基本权益等制度,[19]如适当延长学制等;二是制定相关奖励方案,增强创业积极性,如此下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必将常态化。
(2)针对老师参与创新创业热情不高现状,高校可以制定适当政策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赛事当中,如: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可折算为课时;创业项目所获荣誉可用于其他方面加分;创业项目做到一定程度后确保老师的股份权益;拓宽教师科研业绩考核范围等等。
(1)高校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多邀请企业家校友或创业者校友返校开讲座,为学弟学妹们分享创业经历、工作心得、行业感悟等想法;同时担任创业导师,引导同学们自主组建队伍,协调分工,探索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在此过程给予辅导,帮助学生们分析项目、撰写商业计划书、寻求用户需求等等。
(2)传统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对启发学子创新创业思维帮助不大,创新创业导师可结合学生情况多形式开展教学工作。
Ⅰ)鼓励学生按照公司运营方式模拟实战,组建团队提出创意,调研用户需求,设计产品与服务,参与创业项目的路演,学生投票推选评委打分,此类实战训练能在短时间内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Ⅱ)教师可根据学生相关学科背景,联系相应行业的企业或创业孵化基地,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请相关负责人或创业者现场讲解,让学子们亲身近距离感受创业者及企业家们的风采与气质。
(3)高校可通过与企业联合, 搭建多元化人才培养平台。学生能发挥自身优势满足企业需求,降低企业成本,这也是企业愿意与高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动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深入了解行业发展,锻炼专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成为一名新时代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能带动学生们前仆后继地参与其中,使得创新创业事业永保活力,高校要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吸引学生关注和重视,可以有以下途经实现:
(1)学校可借助微信、微博、网站等平台大力宣传创新创业赛事以及创业比赛所获荣誉,充分肯定创新创业在学生活动中的重要性,以此来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和兴趣。
(2)高校应委托或设立专门部门负责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的相关事宜,从赛事宣传、活动组织、比赛辅导、赛后扶持等各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降低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门槛,增强学生创意落地可能性。
(3)各院各校融入本院本校学科背景举办一些有特色的创新创业大赛,如我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主办的“源木杯”家具设计大赛;葡萄酒学院主办的葡萄酒酒标设计大赛;园艺学院主办的休闲农园景观规划设计大赛等等。
(4)高校应举办年度双创成果展,提前数月在校内线上线下隆重预告,吸引校内学生关注,邀请校内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前来参展,分批组织校内学生参观了解,校内媒体进行全方位报道,引起学生们重视。
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就是我们的教师团队。提高高校教师对创新创业重视程度,激发老师参与创新创业赛事热情,在优秀的创新创业导师的带领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定将快速发展,也能进一步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1)学校应搭建或提供相关平台,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类培训,聘请国内知名双创导师现场讲解,专题培训。分析国内创新创业形势、宣传有利政策,鼓励青年教师们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传授专业知识,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学密切融合。
(2)提供机会拓展教师们视野面,选派骨干教师前往国外学习,增长见识,学习国外创新教育模式,感受创新创业魅力,将从国外学到先进教学理念应用于本校教学,强化师生互动,重视过程教学。
传统授课方式和课程实践模式在高校实行多年,逐渐显露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脱节、师生交流过少等弊端。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来, 中华大地掀起了创新创业热潮。通过近些年的分析可以看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成效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和改善传统教学培养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王振伟,高春玲.基于“双创”背景下艺术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9-11.
[2]董建梅,韩伏彬.双创大赛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新探——兼论衡水学院的改革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04):49-53.
[3]于淑玲,张占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05):179.